化療病人與家屬一定要知道的事!
化學治療的常見迷思
多數人對化療往往充斥著「副作用大」、「痛苦難耐」的印象,事實上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可怕。
化療目前仍是對抗癌症最主要的作法之一,且經過多年的演進,除了藥物療效的提升,化療藥品的副作用也逐步降低,例如有更多方式能緩解副作用,如止吐劑、抗生素等等。
病患在治療前最重要的就是與醫師充分溝通,了解在治療期間可能發生的各類情況、事先擬定對策,降低因不了解化療所產生的恐懼感。
化學治療如何對抗癌細胞?
正常的細胞從生長到死亡都有其規律的週期,而「癌細胞」是指細胞出現不正常的分裂增生,造成身體的耗損及異常症狀。
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合成藥物來治療疾病,醫學上大多用於治療惡性腫瘤(癌症),藥物會透過血液循環至癌細胞處,用以抑制癌細胞生長。
化學治療常用於哪些情況?
進行化學治療的目的包括:治癒癌症、抑制癌細胞成長、殺死癌細胞、緩和癌症的不適症狀。並不是末期癌症才需進行化療,在許多早期癌症治療中化療也相當常見,治療期間也會視情況搭配其他治療方式。
不同的癌症種類、腫瘤大小、擴散程度,所採取的治療策略也不同,常見情況有以下幾種:
年長者適不適合做化療?有哪些考量因素?
過去有許多觀念認為,高齡80或90歲以上的長者不適合採取積極的癌症治療,其認為老人腫瘤生長的速度很慢,即使死亡也是死於其他因素,因此不應該讓他們接受痛苦的癌症治療。
上述說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,例如乳癌及攝護腺癌在老年人身上的進展確實較為緩慢,不過年齡並不是治療與否的絕對因素,年長者治療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數,但究竟該如何衡量?
以現今醫療水準來說,許多醫學專家更重視的是:「醫療介入是否能改善因疾病而惡化的生活品質,如果不能,則必須慎重考慮。」子女陪同就醫的過程中,若遇到需要決定醫療決策時,必須考量以下幾點:
- 尊重長輩或病患的想法
- 考量治療後的生活品質
- 預測治療風險(包括癌症屬性、治療目標、承擔風險、預後情況)
化療時間需要多久?需要在哪裡進行?
化療的頻率與治療時長,會依癌症的類型與病情、藥物類型及病人對藥物的反應而有所不同,有些病人需要每天或每週做一次化療,也可能每月一次,這些都需要醫師做綜合性的評估,並沒有絕對的答案。
化療的地點可能在住院病房、醫院化療室或是家裡,必須視病人使用的藥物與劑量、個人意願及醫師的建議而定。
給藥方式包括靜脈注射、口服、肌肉或皮下注射等,會視癌症及藥物類型而有所不同。
Sponsored by Egroup88